看完离骚II(A Personal Statement of Growth)后就在想,要不要写个评论哪。算了,还是说两句吧。

其实如果这片子不叫离骚II的话,想得到我们的默默支持是不困难的,毕竟未名movie版建立拍片的传统也挺好。可是,为什么非要叫离骚II哪!更受不了的是英文名字,既然都personal了,为什么还非要揪上离骚哪?叫“北大平凡男生的美丽幻想之优秀漂亮痴情女友却被踹”不好吗?说归说,看的时候我还是尽量克制住这些偏见,毕竟我还记得拍离骚时的那些感受,人换了,但我想他们肯定也付出了也得到了也把片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凭心而论,这片子有些地方是不错的。有了专业器材,出现了一般学生DV中看不到的镜头,比如石舫比如两层楼。最开始的对话表演也都还不错的,可惜从第一个内心独白开始,这片子就变成电视散文了。最初几个独白还可以,但大半部片子都是这样的独白配各种所谓致敬的其他电影的片段加一点自己拍的,真的就是电视散文。。。说到致敬,我觉得把那些电影片段无声的迅速的跟幻灯片一样展示,不算真的致敬,何况还会大大影响这部片子的原创感觉,包括音乐。故事的话,yinxiang同学想说的东西是毕业的一种情绪,只是越到后面越让人感觉,这故事更偏像广大平凡单身男生的yy,不管怎么弱那个强mm都永远特真心的喜欢你。当然男主角的处境其实也是会普遍存在的,当你的另一半比你强时,你老觉得在追他/她却似乎追不上,当差距积累到一定程度,冲突就不可避免,这点看来是不是和程淀很像。男主角的处理方式是偏向自私和大男人的,以让对方更幸福做借口却不顾对方感受的逃离,还理智的分析去做被害者。本来也许可以把他看作负面教材,只是片名就叫personal statement,又全片黑屏大独白,总觉得像是在支持男主角的“觉悟”。那一些观点,我大概不赞同,也影响了我对片子的看法吧。另外片子结尾后的街头访谈,问题给的空间有些太小了,所以很难出现有趣的答案。

我这么评论大概有些刻薄了,其实说回这片子做的好的那些部分,有些镜头确实不错,台词整体挺生活化,如果他不总是那么强调personal而是有更多的人真正参与进来,我想结果会大大不同。其实电影讲求个人风格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如果同时大力宣传大力承担一些其他意涵却又同时在各处强调这个那个都特别personal,就总是感觉有些怪了。我还记得当年我们讨论离骚的结尾,先是争论了半天怎么让纪语去看最后的戏,却越讨论越觉得不合理。到最后决定改成让他们一事无成什么都失败时,一伙人起码呆和我都特别抑郁。最后结尾戏中戏也都是讨论讨论突然就闪出来的。更何况还能借讨论剧本之名去K歌然后吃傣家菜。咳,也许我只是过于怀念我们的过去憋不住的找茬吧。太犬儒太犬儒。我觉得这级毕业生还是要感谢一下yinxiang,毕竟他们有了一部毕业电影,本来更重要的是随着的那些回忆而不见得是电影本身。

中文名字被再用了,而且更可怕的是似乎lupeng还要找人搞III,但起码英文名字没人动。其实Drama Someday一直是更有感觉的,要不再过个几年大家都安顿些了,我们聚在一起拍个Drama Today?然后等到老的不行了再聚在一起拍个Drama Yesterday?

我那无聊的分数这片子就不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