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October, 2006

The Trials of Darryl Hunt [4/5]

// October 4th, 2006 // No Comments » // Movie

这是一部记录片。Darryl Hunt 是 North Carolina 的一个黑人,他在1984年被冤枉成一桩强奸杀人案的凶手,一直在监狱中关到2004年。这不单单是一桩冤假错案,它背后还有种族主义和美国司法机构的失职以及失职之后的死不悔改。这冤案从一开始就特别扯淡,从定嫌疑犯,到证人的指认和证词,各种东西都乱七八糟,混乱到让你觉得那些人是在开玩笑,尤其是证人。Darryl的律师都说如果这整件事是个剧本,那肯定是个拙劣的喜剧。事实上很显然,公诉方始终都或多或少知道Darryl不是凶手,但他们就是不肯放手。在1990年第二次trial时,他们甚至给了Darryl一个plea bargain说他只要承认就给他转成二级谋杀马上释放恢复自由身,连他的律师都建议他接收,Darryl却坚定的拒绝了,正如他6年前拒绝对方律师提供的$12,000去指证他的朋友(而这居然是对方开始改他为诬陷对象的原因)。Darryl的律师和支持者都知道在这样畸形的制度和种族主义下,他们只有找到真凶才能还Darryl清白,于是他们努力追查各种本来那些警察应该好好检查的证据,终于1994年在DNA检测技术日臻成熟的时候成功证实当时死者身上的sperm不是Darryl的,而且同时发现更多当时警察完全不合规矩的做法,比如恐吓本来存在的证人让那些人不敢作证。当然人们都松了一口气,想终于可以把Darryl解救出来,至少也能争取到第三次trial,但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法庭居然听信公诉方扯淡到搞笑的“新”理论,不可理喻的拒绝各种请求,连第三次trial都不给。还有更夸张的,再几年后Darryl的律师们试图在整个数据库中搜索DNA找到了一个match,而这个人被发现后直接承认了自己的罪行。结果都这样了,还是不放人,咳。终于在2003年最后一次听证中,法庭承认了最初的错误,恢复了Darryl的清白。我非常佩服Darryl,那么无厘头的被冤枉,被关了19年,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无辜,而且更让人敬佩的是还能保持平和。他现在在运作一个基金,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帮助被错关进监狱的人。

这部电影的两个女导演都是Dartmouth的校友,两个人拍这个故事拍了10年。她们俩和Darryl Hunt本人都来到了现场,放映结束后举行了简单的Q&A。有主创人员来到现场总是很好的,上次 Saving Face 的导演来就讲了很多幕后的故事。而这次还更不一样一些,一个是俩导演是校友,自然有些学校相关的故事,而另一个就是Darryl本人。记录片总是和一般电影不同的,当然记录片不可能完全客观,但即使镜头是导演选取的,那些场景都是真实的。有两个场景,我的眼睛也忍不住不争气的湿润。听Darryl回答各种问题,结束后我还挤进和他说话的人群中近距离的看了他几眼。这样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样平和,而且要知道他被抓时不过19岁,面对各种诱惑刁难甚至在监狱里的生命威胁,他还能一直这么淡定。有观众问他是否曾经愤怒过,他怎么去应对这些愤怒。他说,他不愤怒,刚进监狱时一个已经被关了20多年的老犯人跟他说,如果想继续活下去,就要放开。而Darryl本人是信教的,他说如果要请求God去饶恕他,他自己首先要饶恕其他人。对于宗教,我个人是有些反感那些不停传教的中国人的,美国人都不传你们传的是个什么劲儿。但是我仍然尊重真正有信仰的人。Darryl的坚定信仰就是让我羡慕的,我从小就最受不了冤枉,看电视如果看到某人要被冤枉了,我都会直接转台,我极少被惹毛,但是如果被冤枉我会马上发彪,所以我特别真心的敬佩Darryl。当然对于电影本身,制作上并不是完美的,有些画面重复次数过多,有些场景的使用略微刻意,但是故事的力量还是摆在那里的,在Sundance等电影节自然也免不了小受好评,祝福这电影在年底能有更多的肯定吧。

The Trials of Darryl Hunt
The Trials of Darryl Hunt (2006)
4/5

The Mount Washington Cog Railway

// October 2nd, 2006 // 14 Comments » // Life, Travel

周六开了两个小时车去坐了 The Mount Washington Cog Railway。秋天了,是看红叶的季节,沿途风景都很美,快到时还路过一个小镇,显然是一个度假小圣地,路边一个个小inn,不少还挂出“no vacancy”的牌子。中午12点到达cog railway,还想应该能赶得上1点的小火车,结果排队等买票就一下等到差5分1点,在几近绝望准备等2点那班时居然买到最后几张票,然后匆忙买了热狗匹萨充饥排队上车,咳咳,谁让我前一天才打电话预约结果已经没得约了,不过还好运气不错。The Mount Washington Cog Railway 是世界上第一个mountain climbing cog railway,建成于1869年,作用就是为了载游客登上1916.6米高的 Mt. Washington 的山顶,一直运营到现在。火车还是用煤做动力来源,黑烟滚滚的,上下一趟总共3个小时,包括在山顶停留20分钟。之前我还在想,坐这么久慢悠悠的小火车会很好玩嘛,而且还是每人57刀的昂贵票价,不过事实证明,还是很不错的,景色非常漂亮。看几张照片吧,更多照片在相册

1. 照片中间偏右的那个白白的山峰就是火车的目的地了。

Mount Washington Cog Railway
.

2. 排队等着上车。每一班都有一前一后两辆车,我坐的是后面一辆,正好一路上不停拍前面那辆车。

Mount Washington Cog Railway
.

3. 行程中最陡的就是这处被称为 Jacob’s Ladder 的地方了,说斜度有37.41%。沿途有树还有几所小屋子,在车上看来都是歪着的,屋子的侧面都会写“exact level”,其实是火车斜,不过人的illusion的力量就是强。

Mount Washington Cog Railway
.

4. 车窗向外看出去的风景。秋天的景色很美,远山红红绿绿的。

Mount Washington Cog Railway
.

5. 越往高处进发,景色也越来越不同。接近山顶时,两旁都是青色的大石头,上面都是白色的雪或者说霜?

Mount Washington Cog Railway
.

6. 左上角人群聚集处就是顶峰处了,那里有一个写着summit的牌子,人们都挤在那里照相。其实真正的最高点是那个牌子旁边几米处的一个点,有一个金属圆圈做记号,可惜被冷落了。

Mount Washington Cog Railway
.

7. 山上向四周往去都很美。除了这个railway,还有公路也能到达山顶,不过就需要马力强劲的汽车了。当然还有很多登山者徒步爬山。

Mount Washington Cog Railway
.

8. 这张照片很给我特别强的科幻世界的感觉,呵呵。

Mount Washington Cog Railway
.

像这样周末抽一天出去玩玩,挺好的,New England的秋天还是很美的。不过看多数游客都不像我们这样当天跑去,都是前一天就住在周围小镇,整个周末都用来度小假日,惬意啊。还有就是,我的老相机Minolta F200表现还不错哈,虽然还是反应慢费电池,但成象挺好,尤其我多数照片都是在移动的火车上抢拍的,咳咳,要不要还买新相机哪?更多照片看相册

电脑桌面

// October 1st, 2006 // 11 Comments » // Life

姐姐点名了,那就贺国庆,秀桌面吧!

我的桌面
  • 1.目前的桌面是:
    就是苹果系统自带的一个桌布。。。
  • 2. 这台是你的个人计算机?还是公司或家人共享的计算机?
    我的个人计算机,G4 Powerbook。
  • 3. 这张桌布是什么?从哪取得的?
    是叫Aqua Blue吧。就是系统自带的一张,我觉得很典雅哈。
  • 4. 更换桌布的频率高吗?
    非常之不高。。。一个是宽屏的桌布还得专门找,另一个我也懒。
  • 5. 桌面上有几个 ICON?
    固定的有七、八个吧,常会还有些东西临时堆在桌面上。
  • 6. 一堆档案和快捷方式放得乱七八糟的桌面,你看得下去吗?
    快捷都会在dock上,而且因为俺用了Quicksilver,多数程序都通过它调用了。档案的话,我会常临时放在桌面上的,好找也有提醒作用。不过完事后都会整理好的,其实我还是很能分类的。
  • 7. 有没有什么坚持点?
    好像还好吧,也就是回收站没事就会清空一下。。。
  • 8. 有为了填这份接力,还特地整理一下桌面吗?
    基本没有,就是把桌面上一个在清华做小讲座时的一个文件夹拽到Study里了。

另外,Dashboard算是我的第二小桌面,其中的字典,wikipedia,天气,小漫画等widget都是我超常用的,其实挺早就想说说我在用的这些widget哪。widget这个概念最初应该是由Konfabulator这个小软件在2003年搞起的吧,后来2004年也出了windows下的版本,结果苹果在2005出的tiger系统就把这个概念给整合到系统里了,然后yahoo买了Konfabulator继续发扬光大。哈,看到姐姐也在用呢。

Dashboard

点名的话。。。我还要点嘛。。。就点一个贝贝好了,其实我是期待能看到个火辣桌面,不过丫现在过的太健康了,很可能就是个linux的啥主题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