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April, 2007

Big Nothing [3.5/5]

// April 22nd, 2007 // 3 Comments » // Movie

看这部片子主要原因就是主角是我热爱的 Shaun of the Dead 的主角 Simon Pegg,我当年就觉得他演的狠好,可惜作品还不是特别多,之后只看他在 Mission Impossible III 里当了个小配角。除了Simon还有Friends里的 David Schwimmer,我更是好奇这两人能鼓弄出什么样的喜剧。片子大意是讲三人合伙要搞一次敲诈勒索,结果没想到阴差阳错牵扯了更多意料外的人命进来,而且这三个人也并不了解对方底细,这麻烦是少不了的了,当然,笑料也就出来了。其实这算是一部黑色喜剧吧,结局不算真的 happy ending,却让人觉得还挺完满。可惜这片子似乎没得到院线上映的机会,直接DVD的样子了,不过也没办法,这片子有点不温不火,创意有限。但是,还算好看吧。

Big Nothing
Big Nothing (2006)
3.5/5

无所谓对错的美丽宇宙

// April 22nd, 2007 // 12 Comments » // Academic

New Scientist我在实验室干活想偷懒的时候,有时会到系图书馆看看杂志。这图书馆主要是给物理化学等系的,杂志也基本上都是学术期刊,不过还好有些“科普”一点的不那么专业的杂志。最近发现不错的一本周刊 New Scientist,会以比较平实的语言介绍不同学科一些很有趣的进展,但同时也并不过分科普。之前我有偶尔翻看 Science News,不过它没有 New Scientist 写的深入,估计我是要抛弃前者主要看后者了。上周的 New Scientist,封面故事似乎很有趣(见右图),翻来看看,发现其实是和量子理论有关的,题目叫《Impossible things for breakfast, at the Logic Café》,讲英国的两个理论物理学家Doering和Isham的一系列新paper,提出新的用Topos(拓扑斯?)理论构建物理基础理论的方法(A Topos Foundation for Theories of Physics)。俺数学造诣有限,所以那一系列paper大概也就第一篇的简介能看看。我也挺佩服 New Scientist 那篇文章的作者,不牵扯到具体细节也能搞出那么一长篇文章来,当然这杂志不无限科普,所以也不是完全的泛泛乱谈。

我不懂拓扑和啥拓扑斯,不能对他们提出的步骤做任何评论,但至少可以随便总结两句他们这么做的一部分动机。如果我们相信量子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观测到的这个世界上一些很确定一清二白的东西,并不是那么绝对,而只是无数可能中的某一种。那么接着就会有一个问题,这么多的可能性又是怎么归结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确定的现实?一种流行的解释是 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根据这种解释,是“观察”这个行为或者说观察者的存在使得这众多的可能性塌缩到某一个确定的态上。但是这种解释,在处理一个完全自我包含闭合的系统(比如宇宙)时就会出现问题,对于这种系统不存在外界的观察者,那么这个系统就不存在一个确定的现实,不存在绝对的真实与虚假,正确与错误,没有什么定律,整个逻辑系统也因此变的混乱。解决这个矛盾有两个角度,要么是量子理论或者相关的解读是错误的,要么是我们理所当然的基础逻辑和数学系统是不能用来形容量子系统的,或者说我们所用的逻辑系统只是一个经典极限下的近似。比如说常见的“与、或、非”算符,拿“与”来说,如果你早饭点油条“AND”包子,那么你应该得到这两样东西,但是如果在量子系统里你说油条“AND”包子,那么你有可能得到油条有可能得到包子也有可能什么也得不到或者得到一团既不是油条也不是包子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定义一个新的有意义的“AND”。再一个例子是我们在用连续的实数虚数系统研究本质上不连续的量子理论,而这可能造成潜在的底层问题。当然,再往下为什么Topos理论足够酷有可能解决问题,我就不懂鸟。不过我是觉得这种想法很有意思,至少我对颠覆逻辑系统这个概念很有兴趣,哈。虽然我觉得这种东西想多了,容易疯掉。

我对严肃的科学问题的关注也就浅浅的到这个层面了,有谁足够酷的去看看那些paper,然后再来给我讲讲?New Scientist 需要订阅,但那篇文章全文可以在这里看到。Doering和Isham的那一系列4篇paper在arXiv上可以找到,第一篇在这里

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3/5]

// April 21st, 2007 // No Comments » // Movie

我对这种题材的电影一般来说兴趣有限,这次去看一来是因为已经买了学校电影系列的pass不看觉得亏,二来我也想看看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表现到底如何。片子是基于上世纪70年代Ugandan的独裁 Idi Amin 的所作所为的,从一个来自苏格兰的年轻医生的视觉来展开故事。这电影的名字是有点让人费解的,非洲大陆上的独裁又是怎么和苏格兰国王扯上关系的,其实算是基于历史,Idi Amin 当时一直致力于反抗英国的殖民影响,想把Ugandan建设成一个真正的独立国家,这当然也是Idi积极的一面。而苏格兰人一直还是耿耿于怀被英国搞定,于是Idi就说他们会在Ugandan替苏格兰人打败英国,并自称 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Forest Whitaker 的演技不错,但我觉得他能得到这么多的赞誉,主要还是因为他能有一张极为无邪的笑脸,他一笑一怒的无缝链接会能让观众感受得到独裁君主的可怕。剧本略微有点问题,但Forest的表现确实挽回不少。

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2006)
3/5

Notes on a Scandal [4/5]

// April 21st, 2007 // No Comments » // Movie

Barbara Covett: People like Sheba think they know what it is to be lonely. But of the drip, drip of the long-haul, no-end-in-sight solitude, they know nothing. What it’s like to construct an entire weekend around a visit to the launderette. Or to be so chronically untouched that the accidental brush of a bus conductor’s hand sends a jolt of longing straight to your groin. Of this, Sheba and her like have no clue.

这部电影好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 Judi Dench 和 Cate Blanchett,尤其是Judi奶奶,她不是那种自然派,你能觉出来她在演,但还是会觉得她把角色刻画的很生动。Barbara是一中学的老教师,Sheba是新来的老师,两人很快就建立了友谊,但这段友谊在格外孤独的Barbara眼中并不那么单纯,尤其当Sheba和不满年龄的男学生有染被Barbara发现之后,两人的关系更加复杂。最近似乎很多电影都在讲孤独这个主题,而这部电影给了我最浓郁的孤独感受。老太太一直在写着日记,而做为观众,你可以看到现实被她如何的解读,如何的被贴上 golden star。当结尾处Barbara孤独的来到山顶的那张长椅,搭讪,寻求陪伴,那种绝望的寂寞感真的非常致命。

Notes On A Scandal
Notes on a Scandal (2006)
4/5

要平和

// April 18th, 2007 // 11 Comments » // Life

最近几天新闻的主题都是 Virginia Tech massacre, 本来就很震惊和悲伤的事情,在今天NBC收到凶手在两次枪击事件的两小时间隔寄出的包含文字照片录像的包裹后,更是又添加了热度。那些照片和录像,其实非常disturbing,NBC的播报员一再重复他们知道播放这些片段在某个角度帮助凶手完成了他的计划,但是他们觉得还是有必要让大家看到这些。录像里他在控诉富家子弟和一些逻辑有些混乱的话,他还提到了 Columbine High School massacre 的两个凶手Eric和Dylan,并称他们为殉道者。想我没多久前才提到美国的校园枪击,当时还是以调侃的口气,没想到这就又发生一起更惨的,咳。看报纸新闻上不间断的报道,看半降下的旗子,心情也难免低沉,似乎觉得现在谈什么快乐的事会有负罪感。其实媒体对这个事件的大幅报道,也引发了一些人的不满,他们觉得每天都有无数的死亡,比如伊拉克,为什么其他死亡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毕竟发生在美国本土,又牵扯到学生,会更容易让人们惶恐和关注吧。多数美国人还是有种幻觉,认为美国还是比其他地方好,文明自由安全,其实这些都是扯淡。

不过我不是一个讨论严肃事件的人,我其实更想抱怨我多不喜欢实验室的那个美国师兄,我很烦他。他人不坏,但是为人处事很让我烦。但是,抱怨还能怎样,反正他夏天后就消失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季节,也许我们都应该过的更平和一点。